首页

优美之家视频能看吗

时间:2025-05-29 22:05:49 作者:数智公益守护万家健康 浏览量:43703

  中新网宜昌3月27日电 题: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如何适应自然环境?

  记者 郭晓莹

  又到放流季,一批子二代中华鲟将陆续踏上“回家”的旅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技术学科组组长杜合军博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揭秘这些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如何“学习”适应自然环境。

  2023年9月至10月,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分三批次对成熟的中华鲟亲鱼进行繁殖,共繁殖中华鲟鱼苗120万尾,培育成放流规格苗有50余万尾,繁殖数量创40年来新高。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也是这些中华鲟宝宝的“产房”和“幼儿园”。如今,中华鲟幼鱼进入稳定成长期,科研人员每天喂食、清污、测量水质、检查鱼类活动情况和健康状态。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养殖车间。受访者供图

  这些被精心呵护的中华鲟能顺利适应自然水体吗?它们该如何应对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

  首先是水环境。杜合军说,中华鲟研究所已将循环水养殖模式引入中华鲟早期苗种培育过程中,可更加精准地控制水质和水温。“暂养池的水取自长江,水质水温跟野外保持一致,就是在模拟中华鲟的野生环境,给它们留足‘适应期’。”

  中华鲟生于长江,长于大海。近年声呐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大规格个体放流中华鲟能够监测到进入海洋的比例已超过70%。这也表明,子二代中华鲟能够主动适应海水环境,与野生中华鲟具有同样的降河洄游特性。

中华鲟幼鱼进入稳定成长期。(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其次是饵料。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天然水体中的中华鲟,幼鱼期主要摄食营底栖生活的动物。杜合军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活饵存在供应稳定性以及病源携带风险,因此中华鲟幼鱼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我们在安全可控条件下,筛选出适合中华鲟的开口饵料,并探明了培育过程中的最佳投喂及渐进式转食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鲟仔鱼的存活率。”杜合军说,经过严格筛选的开口饵料具有良好适口性、促生长效果显著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鲟仔鱼的饵料来源保障以及健康培育增加了新途径。然而,中华鲟吃天然动物饵料的习性并未因为转换为人工配合饵料而丢失,一旦遇到天然动物性饵料,它们不需要驯化就能自然适应去觅食。

杜合军观测中华鲟鱼卵生长发育情况。(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面对即将放流的中华鲟幼鱼,杜合军虽有不舍,但也充满期待。他说,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鱼类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对野生资源形成持续补充。他希望多年后能看到中华鲟回到这片水域自然繁衍,让种群永远延续。(完)

【编辑:李润泽】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离谱的血糖手表:“无创”验出糖尿病,实测数值翻倍

“VR三江口”及另两个数字文化遗产项目在全球共收获了5000万次的观看量,这让庄以仁兴奋了起来。他正着手建立文化遗产交流空间,让世界各地的人在同一个虚拟空间内探索古遗迹,并与遗迹所在地的人实时交流,了解当地历史。

(乡村行·看振兴)陕西略阳:以“数”赋能 绘就乡村新图景

他的新闻史公开课甫一开场,连窗台上都挤满了学生。讲梁启超,随口即可背出一篇千字政论,一边背诵,一边踱步;讲到某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此相关的正史、野史、人物、掌故,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就像刘宝瑞说单口相声”。

焕新影史经典 话剧《乌鸦与麻雀》将演

中午11时,手提着餐盒、上到8楼,骑手熟练地把助老午餐送到张阿姨手中。张阿姨满意地说:“现在手机上就能点单,十分方便,每天从食堂送出的饭都能准时送达,收到的时候都还是热乎的,我们吃得干净,卫生也放心。”

农业农村部:近一年来各地累计检查各类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2.4万处次

皮山农场6连“两委”伊比江·奥斯曼说:“我们连队有枣林7720亩,连队高度重视枣树降高剪密工作,争取用3至5年时间,将枣树基部主枝逐步更新,确保有效结果植株年轻化,为提升红枣品质打基础。”

快讯!俄罗斯总统普京将访问印度

2021—202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库车友谊路墓群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30.8平方米,清理出墓葬、井、排水管、灶、踩踏面等遗迹,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墓葬562座。另在龟兹博物馆建设项目西侧,发现了龟兹故城东墙及护城河、墓葬和井等遗迹。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